在广袤的黄土大地上,八十年岁月流转,时光镌刻下山西农信人不朽的精神丰碑——背包精神。它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,在艰苦创业的征程中淬炼,于时代发展的浪潮里升华,在时光的褶皱里生长,成为农信人血脉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。
乡村里的“诚信”密码
是农信人最真诚的精神坚守
夏天,葡萄树下,奶奶讲的往事里,有我对“背包精神”最初的印象。奶奶讲述在交通不发达,交通工具不便利的年代,每个村都有“信用社”的服务站,服务站的联络员背着挎包挨家挨户上门,记录乡亲们的金融需求,乡亲们都很信任他们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放心将家里的钱交给他们,这些钱是卖粮的收入、娶亲的积蓄或是孩子的学费,联络员都一一登记在册后,帮忙到镇上的网点换成“手写式”的存单,这种看似原始的方式,却是最初始的密码——"诚信"。"村村设站,户户建档"织就的服务网,使服务站不仅成为存取款的窗口,更是连接城乡的纽带,谁家需要买化肥、种子、农药等物资,也需要联络员帮忙带回来。"心系百姓"的服务真谛,是代代农信人对土地的深沉热爱,这种将百姓需求置顶的服务理念,让山西农信在岁月长河中赢得了最珍贵的口碑,这份穿越时空的“诚信”,凝聚成推动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磅礴力量,让金融服务化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活水,在三晋大地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。
展开剩余75%信贷路上的“信义”共生
是农信人最珍贵的金融印记
大学毕业后,我很荣幸成为了一名信贷客户经理。起初,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。每天背着装满资料的背包,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寻找潜在客户。从最初磕绊带着怯懦的产品介绍,到后来从容、自信地为客户介绍专属贷款方案,自我突破的蜕变是每天坚持外出宣传的脚步,更是不服输的决心。深夜加班是常态。办公室的灯光下,我们反复核对报表,准备上会材料。那些日子,我的公文包里装着的,是客户的信任,是对工作的执着。而那时,我心中最大的成就感,就是客户续贷时,家里又添置了新房、买了新车、开了新店。
记得有一次,每月正常还款的刘大哥,没有按时还款,我很是着急,多次拨打电话后得知,他的妻子在体检过程中,查出了重病,手头的钱都用于看病了,暂时无法正常还款。我立马跨上背包,去找刘大哥收集相关手续,当我看到他时,泪水在他眼里打转,我安慰他世事无常,按合规流程提交资料后,为他办理了延期还款。刘大哥在妻子病情稳定后,生意慢慢进入正轨,主动向我申请了正常还款。
还有一次,出租师傅赵哥,因为腿伤暂停运营出租车,无法正常还房贷,正当我准备延期还款资料,决定让他放心养伤时,他年迈的父母焦急地找到了我,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银行卡,老两口刚从医院打点滴回来,手背上输液针孔密密麻麻,他们很不好意思的对我说:“生病耽误了几天,难为你了,你们信任我们,把款贷给我们,再困难,我们也得帮儿子,把银行的贷款还上。”
那些年,信贷路上遇到的何止千百个这样的故事?这些故事让我明白,金融服务,不是单纯的一笔笔业务,更是与客户之间建立的信义。在农信人的字典里,"义"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深夜加班为客户调整还款计划的执着,是风雪天走访的坚持,是与客户共渡难关的担当。当金融服务褪去冰冷的外衣,化作血脉相连的温度,"背包精神"便成了最动人的注脚。
网点里的“利民”烟火气
是农信人新时代的温情密码
后来,我调到了网点担任柜员。这里的工作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。晨光穿透网点玻璃时,营业厅里早已热闹非凡,大爷大妈早早坐等在大厅的沙发上,等待办理业务,他们操着浓重的乡音,有的来存养老金,有的要给城里的孩子汇生活费,偶尔他们会听不懂、听不清我说的话,我需要耐心的多重复几次,他们才能听懂、听清楚,到后来,我跟他们讲话也染上了些许的乡土音。记得有位爷爷,常常带着两条大黄狗,骑着一辆红色的三轮车来办理业务,还有隔壁的奶奶,会自来熟的跟我聊起家常,她的儿子在外地打工,孙子在县城上学,说我们是邻居。家长里短里,渐渐地,我们的关系,变得亲近了不少,他们获得金融服务,当下的幸福感,与信贷产品带给客户长期的“利益”所得相比,又更鲜活一些。
最温暖的是开展上门服务,我跟同事背着移动展业设备,走进行动不便的群众家里,为他们办理业务。有位卧床的老爷爷,看到我们来了,开心地道:"当年联络员背着包来办业务,如今你们又背着机器上门,农信人真是把服务揣在怀里。"指尖划过电子签名板的沙沙声,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最温暖的协奏曲。"张婶,您孙子说的那个'高息理财'可要当心啊!"我们边帮张婶办理开卡业务,边把反诈宣传册找出来给她看。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,金融知识随着家长里短渗入生活。当一位奶奶把口袋里的糖悄悄放在柜台隔板上,当爷爷因为工作人员帮助他设置好了儿子新给他买的手机,提着一个大西瓜来感谢,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,都在诉说着"利民为上"的朴素真理。
从挎着布包翻山越岭的先辈,到背着智能终端服务上门的我们,变的是“背包”的载体,不变的是贴心为民的温度。农信人始终相信,真正的金融服务不是机械的业务办理,而是把专业揉进琐碎日常,让服务长出人文的枝叶,让"背包精神"在新时代的土壤里,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。
笔尖上的传承
勾勒出农信人“背包”中的“诚、信、利、义”
如今,我在宣传岗位工作,用文字记录着农信人的故事,与千千万万农信人一起共同勾勒出金融服务的温度与厚度。山西农信以“背包精神”为灯塔,将走村入户的实干精神注入青年员工血脉,让“诚”于客户需求、“信”于服务承诺的理念在员工成长中生根发芽。前辈们背着挎包翻山越岭、扎根田间地头的身影,正是“义”字当头、心系民生的生动写照,而秉持“利”润源于社会发展的初心,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,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,在精准滴灌中践行普惠金融,则是新一代农信人以务实行动诠释金融为民的担当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,“背包精神”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服务方式,它教会我们,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是心与心的交流。虽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设备,更便捷的服务方式,但“背包精神”依然熠熠生辉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都不能忘记服务的初心;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都要坚守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宗旨。每一个农信人都是“背包精神”的传承者和践行者,我们背着的不仅是工具,更是责任;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服务,更是温度。“背包精神”将在一代又一代银行人的接力中,闪耀着动人的光芒。“金融服务没有捷径,只有真心换真心。”这是所有农信人共同的信念,在这条服务民生的道路上,我们将继续背着责任与希望,坚定地走下去。
来源丨潞城农商行北京配资网
发布于:山西省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